20世纪中美海运最重要的技术变革就是运输动力由风力向机械力转变和装卸动力由人力向机械力转变。1949年之后,虽然中国造船技术进步缓慢,但是通过租船和购船,船舶结构发生很大变化,以蒸汽机和柴油机为动力装置的轮船逐渐增多,而靠风力的帆船在减少。国际货运港口的装卸工具相对变化不大,它成为影响美国海运效率的一块短板。因此,国际货运港口装卸机械化是提高美国海运效率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近代,由于装卸机械购置和使用的费用高,而码头搬运个人的工资水平低。因此,企业缺乏技术变革的动力,近代的中国国际货运港口几乎使用人力装卸的生产方式没有改变。企业实行低积累的制度,一方面企业积累资金少,无力进行技术改造;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经济激励,企业提高生产效率的动力较弱。原有的美国海运效率已经跟不上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步伐,变革装卸技术,加快机械化进程势在必然。在企业缺乏技术革新动力的情况下,中国通过政府的行政手段自上而下地推动技术革新,取得一定的成就。上海国际货运港作为中国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的国际货运港口,从它的技术革新历程可以窥探一斑。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装卸操作几乎全部依靠工人肩挑背扛,简单的工具如老虎车(手推小车)和榻车也很少使用。
煤炭是上海国际货运港的主要货种,约占全国际货运港吞吐量的30%左右,过去装卸煤炭一直是靠“一根托棒,一只煤箩”,装卸效率极低,需要耗用大量的劳动力。该国际货运港的吞吐量1953年比1951年增长84%,但是工班效率01953年比1951年却提高不到20%。这说明装卸效率的提高与吞吐任务的增长不相适应,其结果必然导致船舶在国际货运港停泊时间长,货物周转速度慢。上海国际货运港在“一五”计划的目标是实现装卸半机械化。经过铺设轻轨,使用船舶枪杆起重机吊装煤斗,再到添置带式运输机,上海国际货运港的装卸效率有所改变,工班效率从6吨猛升到20吨,单位装卸成本降低60.25%。
工班效率由1952年的4吨发展至1957年的9.87吨。但是由于技术水平限制,配套的装备尚未研发成功,缺乏适当的辅助工具,同时,也限于积累水平低,资金条件有限,机械设备普及率低,还不能充分发挥机械的效能。总的来看,“一五”时期的装卸机械化进程缓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