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企业来说,什么是地利?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解释。其中一种说法是土地和资源。不难发现,现代商业中的“土地”已经从线下的现实世界转移到线上的网络世界,甚至拓展到了宇宙空间。亚马逊在网络世界中建立了亚马逊网站,并以此为起点进军现实世界,无人便利店AmazonGo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线上,除了持续经营亚马逊网站,亚马逊还收购了等互联网企业。在线下,亚马逊收购了全食超市,不断将空间价值转化成为事业的一如果一家企业能在网络世界中占得先机,那么它也可以在现实世界中获得地利。近年来,亚马逊在网络世界中通过“大数据×AI”的技术不断对顾客进行分析,并将其细分为“0.1人细分单位”,以此获得了对顾客的深人理解,而这在现实世界之中也不失为一大制胜武器。亚马逊一边脚踏实地地发展现有业务,一边不断拓展自身的空间价值。
我认为,从管理学的角度来看,最重要的是要保证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速度经济的三位一体。规模经济与构建低成本架构是同义词。企业的规模越大,越能以低廉的价格提供商品和服务。关于范围经济,下面用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解释。例如,某电商企业想要在销售书刊的电商网站上销售CD和DVD或者家电和生活用品。但是,如果原本为了销售书刊而设计的平台、生态系统不适合销售这些新商品的话,那么从经济学或者财务的角度来说,这样做就是不划算的。如果该平台能够用于销售CD和DVD或者家电和生活用品,那么也就能销售其他种类的商品。亚马逊正是在事先判断各类商品之间的协同效应的前提下,不断拓展商品种类的。在范围经济中还有一点不容忽视,就是与外部伙伴进行合作时能否产生协同效应。亚马逊充分考虑了在哪些方面应该独自探索,在哪些方面应该与外部伙伴合作解决这些问题(即将收入来源置于何处)。
例如,我们在Kindle商城中购买的电子书,不仅能在亚马逊的上阅读,也能在苹果公司的iPad上使用KindleReader阅读。即便不购买Kindle,用户只要在苹果设备上安装这个App,也可以阅读Kindle商城中的电子书。是否对其他厂商开放App,这一点在商业上是非常重要的决策。亚马逊最终的决定是,把收益的增长点放在Kindle的海量资源上,而非设备本身。在拓展事业版图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新业务和现有业务能否产生协同效应。如果各项业务之间能够产生协同效应,那么即便是看起来“与电子商务毫无关联”的业务,亚马逊也会涉足。例如,在日本,亚马逊Prime会员每年只需交纳3990日元的会员费(平均一个月不足400日元),即可享受包括急速送货、当日达、专属电影和电视节目等在内的多种优惠。
另外,尚未在日本发售的AmazonEcho也包含在Prime会员的服务内容中。最近,亚马逊在丰富数字资源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当然,这背后有很多原因。我想指出的是,亚马逊的这一做法非常有利于增加Prime会员数量。也就是说,数字资源的增加与Prime会员的增加产生了协同效应。细细想来,速度经济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当日达这种配送服务。不过,也可以说这是规模经济带来的效益。如果没有规模经济的支持,那么亚马逊根本无法承担当日配送的成本。比起单纯销售图书和DVD,在销售家电、服装乃至更多种类商品的同时提供当日达配送服务,更能体现出亚马逊的优越性。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Prime会员都是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速度经济三位一体完美结合的产物。这也是亚马逊的商业模式中的那个循环能够持续运转的强大引擎。正是因为有了这“三驾马车”,亚马逊才能从一家普通的线上书店发展为销售家电、服装、生活用品的网上百货商店,进而不断发展,变成一家涵盖了云计算、物流、视频等各种业务的尽有尽有型企业。